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天天热推荐:海南发布2022年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时间 :2023-06-05 11:36:32   来源 : 央广网


【资料图】

近日,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2022年海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年,海南省统筹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保持优良,六项主要污染物中,五项达到国家一级标准,PM2.5浓度12微克/立方米,再创监测历史新低;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优良率94.9%,创监测历史最好水平;近岸海域水质持续为优,优良水质面积比例为99.6%;生态质量为优;土壤环境总体良好;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方面,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任务已全部完成,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按序时进度有力推进,并取得重要进展。三亚凤凰岛二期、亚龙湾瑞吉码头南北防波堤、海口葫芦岛、万宁月岛、澄迈滨乐港湾度假区、文昌东郊椰林湾人工岛、南海度假村人工岛等7个围填海项目全部完成拆除整改,儋州海花岛整改推进顺利,颜春岭生活垃圾填埋场整治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稳步推进,完成6个市县省级环保例行督察,专项督察有力推动中央环保督察整改、“禁塑”等重点工作。

在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方面,海南围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标志性工程和9个重点领域,实施90项年度重点工作,出台重要方案、法规、标准等制度文件近70项。充分发挥试验区生态文明制度“试验田”作用,海南省21项案例入选国家发改委牵头遴选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成果典型案例汇编书籍,8个案例入选生态环境部自贸试验区(自贸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创新案例清单,并向全国推广。滚动推进标志性工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成为首个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簿的国家公园;2022年装配式建筑面积占全省新建建筑面积的64%;“清洁能源岛”建设初具规模,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74%;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全省汽车保有量10.5%,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42.1%,在全国率先建成运行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一张网”;重点行业场所生物降解塑料替代品占有率提升至81.6%;“六水共治”全面启动;博鳌东屿岛零碳示范区部省共建顺利实施。制定海南特色的省级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积极开展“两山”转化实践探索,谋划13个先行先试试点。开展赤田水库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试点,形成“资金补偿—流域治理—监测评价—动态评估—监管考核—督察整改”闭环工作机制,打造水库型生态综合补偿示范工程,实现群众获益和水质改善“双赢”。

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方面,海南印发《海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及部分重点领域专项方案,“1+N”政策体系初步构建。打造全国首个政企合作省域“应对气候变化智慧管理平台”,碳排放研判时效性大幅提升。挂牌成立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实现全省蓝碳首单交易。全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22年四大主导产业占全省GDP比重提升至70.6%。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动能源、产业、交通与城乡建设四大领域节能降碳。在产业园区构建循环型产业链,抓好石化、化工、造纸等重点企业资源消耗减量化。开展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推进快递包装绿色治理。项目建设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重点行业落后产能退出。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加快“三线一单”在政策制定、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规划编制、重大项目选址中的落地应用。

在统筹部署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海南印发实施《海南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方案》及配套重点任务清单,明确156项具体措施。强化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控,分解下达各市县空气质量改善月度目标,按月调度推进,开展冬春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和空气质量保障专项行动,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全链条闭环管理,按小时关注空气质量变化情况,实施空气质量异常快速预警。强化重点领域大气污染防治,统筹推进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全省加油站三次油气回收治理覆盖率达97.3%,持续开展老旧柴油车淘汰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摸底调查登记,扎实推进建筑工地、汽车尾气、道路扬尘“三个点”和禁燃区烟花爆竹燃放、槟榔土法熏烤、秸秆垃圾露天焚烧“三个面”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深入推进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六水共治”推动全省治水整体性协调性不断增强。建立健全水生态环境问题发现和推动解决会商预警工作机制,推动问题早发现、早响应、早消除。印发《海南省治水攻坚生态环境监测及评价方案》,为治水攻坚提供精准监测数据支撑。实施《海南省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保行动方案》,开展省级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保行动,全省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40%。聚焦生活污水治理短板,新建和改造管网648公里,城市污水集中收集率同比提升5.3%,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同比提升14.5%。基本完成问题水体、重点河流湖库的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持续推进水源地环境管理规范化建设和问题排查整治。强化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规范入海排污口设置论证、备案,实施入海排污口动态清单管理,制定《关于加强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的意见》,探索构建“渔民-渔船-渔港”海洋垃圾多元共治模式,重点海湾综合治理初见成效。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印发实施《海南省重点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若干规定》,健全土壤污染防治部门联动监管机制,243宗转为“一住两公”地块落实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措施,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巩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水平,加强土壤与农产品协同监测,2022年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0%。深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回头看”。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累计建成标准化收集屋亭11070个,海口等4个城市创建垃圾分类样板城市。制定印发《海南省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强化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深入开展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印发《海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年内新开工建设100个美丽乡村。印发《海南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2022-2025年)》,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管。完成200个行政村农村环境整治和66条国家监管清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年度任务。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41.9%,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9.1%。建立健全秸秆焚烧联动处置机制,基本实现全省农耕地监控设施全覆盖。深入推进农村废弃物污染防治,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88.3%,废旧农膜回收率89.2%。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全省化肥、农药使用量同比下降4%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8.5%。

在完善生态环境法制保障方面,海南制定、修订《海南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等生态环境领域地方性法规7件,在全国率先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地方立法。制定《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绿色工厂评价技术规范》《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等地方标准,修订《海南省陆域水产养殖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加快推进环境信用评价,印发《海南省企事业环保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试运行海南省企事业环保信用评价管理平台。提升全省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能力,生态环境部审核反馈的66条案件线索已全部启动。推进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全省18家企业完成环责险投保。

在提升生态环境监管和风险防控能力方面,海南全面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完善省控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网和跨市县流域生态补偿水质预警监测网,基本建成重点区域挥发性有机物自动监测网,全年出具手工监测数据40余万个,为精准治污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完成排污许可证二维码试点工作,为全省4598个废气、废水排放口安装二维码标识,利于排污许可证后监管执法。持续巩固排污许可全覆盖成果,推进清单式按证执法检查。持续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修订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规定和准入目录,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电子围栏。落实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和生态环境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建立多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协作机制,持续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立案查处生态环境违法案件549宗、罚款5800余万元。2022年12月,海南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局被评为“全国行政执法先进集体”。印发《海南省核安全与辐射污染防治“十四五”规划》和《海南省核技术利用单位辐射安全监督检查工作规程》,加强辐射安全监督检查和隐患排查,做好电磁辐射及伴生放射性矿产开发利用监管。印发《保税维修环境风险监管指导意见》,加强保税维修过程固体废物环境监管。强化疫情期间医疗废物环境监管,规范医疗废物和涉疫垃圾处置流程,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安全处置。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完善环境应急物资储备,2022年全省未发生较大以上级别突发环境事件。

标签: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