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资讯 > 正文

潮声丨从马克龙的“吐槽”,我们想到了乌镇声音

时间 :2023-07-07 07:23:28   来源 : 浙江日报

潮新闻 记者 贾晓雯 黄云灵 实习生 罗天怡

法国骚乱渐趋平息。当大家的注意力不再只集中在打砸抢烧,总统马克龙“吐槽”社交媒体的言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继7月1日发表讲话称,“法国连日来愈演愈烈的骚乱要归咎于社交媒体,它让年轻人感觉在街头参与的一切仿佛在玩电子游戏”之后,他又在7月4日表示,如果近期骚乱出现失控,切断对社交媒体平台的访问可能会成为一个应对选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社交媒体显然不是此次骚乱的根本原因。可马克龙的指责就是单纯甩锅吗?在这场大规模的暴力活动中,社交媒体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尽管远隔万里,但同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一年一度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又能给人们带来哪些启示?

6月29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法国总统马克龙(右)准备出席欧盟峰会。来源:新华社

被捕者平均年龄17岁,6成无前科

虚幻感、鼓励模仿暴力行为,是此次马克龙发言中的关键词。在他看来,这些都是社交媒体平台提供给这群平均年龄17岁的参与者的。

此前,在一系列社交平台上充斥着大量骚乱现场视频:青少年在城市中奔跑,闯入商店,放火烧毁汽车和垃圾桶……不少视频还配有“幽默”的解说,或是通过说唱来表现骚乱场景,更有甚者召集人群在大城市采取行动。目前,这些视频已被法国政府限制传播。

法国内政部长达尔马宁7月2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6月27日发生骚乱开始到7月2日,共逮捕约3200人,其中60%的人没有任何前科。这些人平均年龄只有17岁,其中甚至有12岁至13岁的孩子。

在法留学的李佩瑶发现,这个年龄段的人群正是这些社交软件的核心用户。“它们之所以吸引年纪小的孩子,是因为这些软件的趣味性与便捷性。”李佩瑶告诉潮新闻记者,其中,这些社交媒体可以联系好友、发表情、发动态、刷视频……”

“在这些社交媒体中,使用者没有社区规则需要遵守,可以‘畅所欲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让他们快速聚集。”在法工作的闫然告诉记者,在此背景下,暴力等博眼球的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加上受众普遍年龄层偏小,缺乏判断力,很容易被这些信息以及煽动性的口号带偏。

“社交媒体肯定不是骚乱的主因,深层的原因是法国贫富差距所带来的阶层分化,是不同的族群与宗教群体带来的文化冲突与对立,这些长期存在的裂痕,经由社交媒体发酵了。”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忻华教授认为,参与其中的未成年人有不少来自于被全球化进程抛向边缘的族群和社会群体,对现实和既定社会制度有强烈的愤怒,再加上没有接受足够的教育,有了更多接触社交媒体的时间,于是迅速加入其中。

7月2日晚间,警察在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道上封路巡逻。来源:新华社

多起海外骚乱中,社交媒体推波助澜

事实上,社交媒体助推社会骚乱,这不是第一次。

2011年8月4日,英国伦敦警方枪杀一名黑人青年马克·杜干,引发了大规模抗议。抗议随后演变成骚乱,持续了四天。《每日邮报》认为,示威者焚烧警车的照片在推特上被转发了上百次,这可能成为暴乱的导火索。另有英国媒体报道,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英国政府正在考虑在骚乱发生时关闭社交网站,并禁止发送手机短信,以阻止骚乱者利用这些现代通信工具串联。

英国骚乱平息后,社会进行了反思。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研究新媒体的教授罗宾·曼塞尔表示,新媒体使得事情发展快速演变,有时甚至使观念像病毒一样传播。事情一旦发生,新媒体就会把它放大。

此次法国骚乱让历史重演。忻华向潮新闻记者补充道,社交媒体不只有文字、视频、声音,还有集会邀请的功能。“有了社交媒体,法国各地对现实不满,想要参与到骚乱中的人,可以迅速聚集。”忻华说,在某种程度上,社交媒体确实导致骚乱局势进一步激化,民众情绪更加激动,而被放大的情绪又进行了二次大规模传播。

在潮新闻记者的采访中,不少专家都认同这一观点——尽管社会矛盾的积累和爆发才是骚乱根源,但在互联网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为人人提供麦克风的社交媒体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当今世界,社交媒体的发展有其两面性,其中负面的作用就包括煽动、组织的能力。”江苏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副秘书长燕志华向潮新闻记者表示,社交软件客观上助推了这一轮全球民粹主义大潮的兴起,每个人在拥有话语权之后,会为一些既得利益进行某种抗争,“它本身带有抗争性,是一种全民的武器。”

欧洲时报社社长张晓贝认为,平台本身不是问题,但如何运营,关系到平台的社会责任。“如果及时对平台进行有效管理,可以减弱骚乱扩大效果。”张晓贝说。

来源:光明网

这一刻,我们想到了“乌镇声音”

“社交媒体是否会在持续骚乱中推波助澜,关键在于各个国家对社交媒体的管控力度。”忻华说。

燕志华认为,在这一点上,中国一直看得非常明白,“国内一直对于社交软件的‘双刃剑’效应很清楚,因此,我们的做法是既要保护网民的合法权益,又要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当今世界,每个国家、社会都面临着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每年在乌镇召开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正是致力于提供契机,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合理、开放包容、安全稳定、富有生机活力的网络空间,并且以各种形式和成果彰显中国方案对全球互联网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

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提出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应该坚持四个重要原则,包括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和构建良好秩序,并同时提出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包括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促进共同繁荣;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公平正义。

2019年,习近平主席致信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指出“发展好、运用好、治理好互联网,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类,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近年来,峰会围绕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一主线,多次提出构建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的“中国倡议”,为国际网络空间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在网络空间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国际互联网领域公认的一个重要平台。

1987年,中国向世界发出了第一封“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的邮件,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这之后,中国对互联网治理的探索从未停歇:

1993年,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成立;

1996年,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变为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200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通过,迈出了我国互联网法制的重要一步;

2011年,成立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2013年,党和国家将网络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治理进入深化发展阶段;

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从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角度统筹协调网络安全等互联网发展的重大问题;

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施行,成为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发展的重要保障;

……

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虚假信息、网络暴力、算法滥用、电信网络诈骗等问题频发,中国互联网治理也正面临挑战,需要持续深入开展“清朗”“净网”“护苗”系列专项行动,加大互联网治理力度。

互联网治理,期待世界携手

尽管一些国家对中国互联网管理横加指责,但不可否认,在标榜自由的欧美国家,对互联网的安全监管也已逐步加强。

英国在2012年制定了互联网监管的《在线安全法(草案)》,明确指出政府拥有网络监管的权利。德国于2018年1月1日实施《社交媒体管理法》,该法案针对网络上的“仇恨、煽动性言论以及虚假新闻内容”,整合并修订了2015年以来德国司法部颁布的一系列相关法令。

另据人民日报报道,2022年11月欧盟《数字服务法》生效,要求大型互联网企业采取更多措施,删除仇恨言论、虚假信息和假货交易信息等非法、有害内容。

“这是欧洲国家针对互联网管理最基本的法案。一方面是要求数字平台提高它们在商业、广告、内容与算法的透明度,另一方面是加强对互联网的安全管控。”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乐启良告诉潮新闻记者,在加强互联网管控方面,对煽动人身攻击、种族主义、宗教仇恨的内容,互联网平台在24个小时内必须得删除;对儿童色情尤其是煽动恐怖主义的内容,则必须在一小时内删除。

在张晓贝看来,通过此次事件,法国政府也已意识到社交平台被心怀不轨的人使用会导致恶果,他相信一些管理规则会陆续出台。“但法国在涉及公众问题上历来谨慎低效,何时出台新规则及最后能做到哪一步,还要拭目以待。”

燕志华进一步表示,除了健全法律法规,还要提升网民素养,进行道德约束等,多管齐下才能形成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共建共享共知的氛围,确保社交软件给社会加分,将风险尽可能降到最低。

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视频讲话中说,互联网发展是无国界、无边界的,利用好、发展好、治理好互联网必须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这也是我们共同的期待——各国都能伸出合作之手,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