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资讯 > 正文

《文心雕龙》:神思妙想都在吟咏之间(子曰诗云)

时间 :2023-07-07 08:57:45   来源 :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资料图)

刘勰(音同协)30岁那年做了一个梦。

在梦里,他手持丹漆礼器,追随孔子向南方而去。醒来之后,刘勰认为自己得到了圣人的启示:“圣人这么难见,我竟然有幸在梦中相随,太荣幸了。”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弘扬儒学、立言传道。

于是,刘勰开始动笔写作《文心雕龙》,时间是在南朝齐的末年。当时,他因为家贫投靠在南京附近的定林寺,已经10年了。这些年,刘勰一面整理佛经,一面发奋读书。所读之书除了佛教著作,还有不少儒家经典和历代文学作品。

从东周开始,对于什么是文学,文学的作用、创作法则等,无数学者、作家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探讨,但大都零散,不成系统。而文学本身的发展,对理论的总结也提出了急迫的需求。具体到南朝时期,社会上的文风重形式轻内容,对修辞之美倍加推崇,以至于文章越写越华丽,风格越写越柔弱。对此,刘勰深恶痛绝,在儒家使命的指引下,决心纠谬补偏。

《文心雕龙》一书共50篇,3.7万字,总结了《诗经》《楚辞》以来历代创作的经验,建立了自成体系的创作理论与批评理论,可分为4个部分。

前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记录了刘勰评论文学的基本观点,强调写作要遵循“自然之道”,而这个自然之道是沿着儒家圣人的思想而来的。因此,要学习儒家经典,它们既是各类文章的源头,也是文章写作的典范。

从第六篇《明诗》到第二十五篇《书记》,刘勰对诗、乐府、赋等30多种文体进行了分析、评论,包括解释名称、追溯起源、叙述发展、褒贬作者,最后综合起来,说明特征,指出写作时应注意的要点。

接下来,从第二十六篇《神思》到第四十九篇《程器》,是《文心雕龙》最重要的部分,系统阐明了创作和批评的理论。

比如,在《神思》篇中,刘勰论述文章构思中思维与外界事物的互动关系,所谓“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关键是打通作者思维,调动辞藻等表现手法,实现对创作对象的充分表现。

其中有言:“神思方运,万途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并驱矣。”意思是创作思维运转起来,任由情感、联想、虚构等手法驱使为文,所谓的创作规矩界限统统消失,文章雕琢的痕迹一概不见,创作主体和客体实现了圆融统一。这时,甭管有多少才,都能在创作中尽情施展开来。

这样的创作境界一旦形成,就能打破时弊,冲破形式的束缚,任由情绪的流动。好文章就此诞生了。正如法国拉鲁斯大百科全书所言,该书“以一种时而隐奥、时而简洁并富于象征的手法,描写了文学的各种不同体裁的起源以及产生灵感的精神基础”。

第四部分是第五十篇《序志》,是全书的总序。读《文心雕龙》,可以先读这篇。刘勰上来就解释了书名的由来。“文心”指用心写作,“雕龙”意思是雕琢文章的功夫精深细致。然后他说明了写作动机、过去评论家著作的意见、本书的内容梗概,并对后代提出希望。

虽然刘勰看不上当时的文风,但也不能脱离时代的限制,写《文心雕龙》时全书采用了流行的骈体文形式。大英百科全书评价该书是“中国第一部用骈体文写成的关于文学理论批评的长篇著作”。

骈体文讲究工整的四六对和用典。用典就是用典故。啥是四六对?举个例子,刘勰论艺术构思时说:“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这就是四六对。通过这样的修辞来表现进入深思时作者的状态。当此时,珠玉一样的声音,风云一般的气色,都同时出现在作者的心头笔端。这是创作正酣的写照。

不可否认,这种华丽的形式确实妨碍、制约了内容的准确表达。历代多有批评,认为刘勰为满足对偶的要求而错落文句、牵强附会、增减文字、改变事实。不过通观全书,刘勰的文字表达总体还是很清楚的,不必苛之过深。

《文心雕龙》写成后,没有获得文坛的重视。快40岁的刘勰有些着急,想请当时的名作家、学术界领袖沈约帮忙宣传一下。但一介平民怎能见到当朝大官呢?刘勰就装扮成卖粥小贩,带着书稿,在沈约家附近的道旁等候。等沈约出门时,刘勰上前自荐。沈约拿来一看,拍案叫绝,认为该书深得文理,成天放在书桌上翻阅。《文心雕龙》这才流布开来。

标签: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