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

时间 :2023-07-27 17:50:59   来源 : 经济日报


(相关资料图)

做好基层“三保”工作不能丝毫松懈,必须落实“县级为主、市级帮扶、省级兜底、中央支持”原则,在体制机制方面,有必要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提升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也是推动政府履职和各项政策实施的基础条件。最新统计显示,目前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已下达超九成,具备条件的均已下达完毕,为地方做好基层“三保”工作提供有力财力保障。同时,目前地方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依然不容忽视。

近期,各地上调基本养老金的新闻上了热搜,这是民生水平提升的一个突出例证。做好基层“三保”工作,首先要有足够的资金保障。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压力、疫情冲击和连续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等因素影响,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财政收支压力加大,“紧平衡”状态突出。中央财政持续发力,加大财力下沉力度,今年安排对地方转移支付10.06万亿元,剔除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专项转移支付后增长7.9%,有力提供“军需粮草”。

与此同时,地方做好基层“三保”工作仍然面临不小压力。今年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11.9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其中地方本级收入6.53万亿元,同比增长13.5%。虽然财政收入实现较高增幅,但应该看到,这其中除经济恢复性增长带动外,主要是去年4月份开始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集中退税较多,导致基数较低。随着留抵退税这一不可比因素逐步消退,财政收入增幅将相应有所回落。此外,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的较大幅度下降,也给地方财政收入带来较大影响。

全力保障县区财政平稳运行,必须落实“县级为主、市级帮扶、省级兜底、中央支持”原则。中央层面,要继续高度重视县区财政面临的挑战,强化资金和政策支持。今年的转移支付安排规模大,而且已基本下达,应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作用,增强直达资金分配的时效性、科学性和精准性,更大力度向基层倾斜,强化预算执行监控,切实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紧要处,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效益。

地方层面,压实地方保障责任特别是县级主体责任。尽管有中央转移支付的大力保障,但地方自身必须千方百计统筹财政资源,特别是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资金,提高“三保”资金保障能力。客观说,近几年各地下大力气盘活存量资产资金,可以“深挖”的空间受到限制,但还是要继续想方设法积极筹措资金,比如清理各类结转结余资金、推进暂付款清收工作等。此外,还要加强县区财政运行监测,更加全面、准确评价县区财政运行情况,及时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应对突发情况。

应该强调的是,“过紧日子”必须常抓不懈。无论收入宽松还是紧张,要始终绷紧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这根弦,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强化“三公”经费预算管理,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杜绝“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和一切铺张浪费,把省下来的钱更多用于“三保”。

当然,从长期看,在体制机制方面,有必要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也就是合理配置各级政府权责,规范省以下收入划分,健全转移支付体系。特别是建立健全管长远、固根本、见长效的县级财力保障机制,提升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更加稳固地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国家在去年对这项改革进行了部署,各地也正在具体细化、推进之中,下一步有必要加快改革步伐,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刚刚发布的经济半年报显示,今年以来,一系列宏观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就业民生在得到有效保障的同时,也面临一定压力。可见,“三保”工作仍不能丝毫松懈,要持续增加地方可用财力,增强基层“三保”能力,更好惠及百姓民生。

标签:

推荐文章